您好!今天是

提案工作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提案工作 >

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提案第96号

时间:2018-07-04 11:24:18信息来源:阅读:

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提案第96号


提案者             单位或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沈  娟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政府      18963905922
案由:关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理由及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持续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传统工艺及其生存空间迅速消减,千百年来一直依靠口口相传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近年来,恩施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快了国家级和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列入和申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培养工作,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文化魅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文化生态的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06年7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制订并印发了《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方案》(恩市办文〔2006〕70号),自此,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自2006年7月正式启动,至2009年10月基本结束,历时整三年,覆盖全市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涉足172个行政村(社区),采访民间艺人近1000人,搜集线索400余条,调查项目160个,涵盖15个门类70多个种类。
       目前,非物质文化文化四级体系建设情况主要是:恩施市现有恩施傩戏、恩施灯戏、恩施扬琴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恩施土家女儿会、耍耍、社节、板凳龙、三才板、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名录9项,恩施花锣鼓、恩施木偶戏等州级非遗名录22项,恩施皮影戏、皮纸制作技艺等市级非遗名录55项。同时,也建立了相对应的四级传承人体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工作进展缓慢。
       2、政府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每年政府拨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经费只有几万元,很难对我市55个市级名录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也无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传承补贴。
       3、许多非遗项目后继乏人,濒临灭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我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基本是非遗展演中心,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且现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不高,目前只有女儿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上做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工作,但整体而言,社会参与度很低。
       三、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1、充实保护力量,加强分类指导。加强非物质文化专业人才配备,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量,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培训和引导。在恩施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协会、志愿者团体,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各乡镇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开展一次全面细致的普查。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分类指导。对已失去传承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尽早开展影像和文字的记录工作,予以妥善留存;对至今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快传承人的培育培养,努力保持其活力;对可以与市场结合,进行产业化保护的,要按照科学有序的要求,将它们推向市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及更多百姓。
       2、设立专项资金,加快多元配套。市级财政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各乡镇办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项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财政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社会捐资、市场经营、旅游开发等不同参与模式,实现多元化资金的投入,为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注重人才培养,确保有效传承。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尽快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爱好者、志愿者和继承者,并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政策支持。采取命名称号、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团体)进行项目传习活动。主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对接工作,一方面对现有条例界定未明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另一方面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知识产权注册登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营造尊重、支持、服务非遗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传承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丰富传承方式,推广活态传承。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活态”传承方式。通过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以及增设兴趣课、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在年青一代中实现优秀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培养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教育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把非遗项目莲湘、竹马、板凳龙等列入到中小学校体育课训练内容之一,把恩施杨琴、三岔傩戏、白杨灯戏等项目列入到学校音乐课堂中,此举不但让非物质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又可以引领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主办单位:市文体新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