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调研报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调研报告 >

关于对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视察的报告

时间:2014-12-05 11:46:57信息来源:阅读:

  市政协视察组
 
  根据恩市文〔2014〕6号文件精神,9月中旬市政协副主席向煦带领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视察组,并邀请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扶贫办、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发展和改革局、龙凤镇、屯堡乡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视察活动,视察期间对龙凤镇二坡村、屯堡乡马者村重点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现场观摩;在屯堡乡政府召开了座谈会,有关部门、乡镇介绍了近几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参会政协委员就重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及整个扶贫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效果
 
  近年来,恩施市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扶贫攻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州各项扶贫开发政策,大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着力谋划各项扶贫开发规划,努力改善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扶持扶贫对象发展特色产业,狠抓各项扶贫政策落实,恩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初显成效。到2013年底,全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5.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减少到17.8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贫困发生率29.56%,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3250元提高到5329元,增长了64%,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主要成效
 
  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加快贫困村整体脱贫步伐。
 
  全市按照“产业第一、能力之上、基础先行、社会进步、扶贫到户”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恩施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着力推进扶贫开发精细化管理。2014年启动实施12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整合部门扶贫资金1.2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72万元,扶持特色种植产业1.39万亩、新养殖牲畜0.38万头、改扩建农村公路74.3公里、新建蓄水池8口。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二是实施扶贫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十二五”以来,恩施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将农村安全饮水、通畅工程、流域治理、土地整理、民居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重点贫困村集中,为实施扶贫搬迁奠定基础。将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重点培植戽口村、莲花池村、营上村等一批示范村,芭蕉侗族乡被表彰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戽口村跻身全国“最美宜居村庄示范”。
 
  三是实施劳动力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对贫困家庭“两后生”以中长期职业培训为主的“雨露计划”,对其他贫困劳动力以农业实用技术、短期技能和创业培训为主的农业技术培训。今年安排技术培训41万元,涉及12个乡镇办,培训9800人次。
 
  四是实施产业扶贫,着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围绕“保烟增茶强蔬菜,抓林促药壮畜牧”思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已安排产业扶贫资金1375万元,扶贫特色种植产业1.57万亩,新养殖牲畜0.53万头。
 
  (二)主要经验
 
  一是提高扶贫精准度,明确扶贫工作目标。
 
  摸清底数。建立到乡、到村、到组、到人的基础数据台账,完成了对全市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摸底,对贫困家庭人口、山地、林权、房屋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瞄准对象。聘请专家指导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出台《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细化贫困对象,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做实方案。改“大水漫灌”为“滴灌”,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采取“瞄准重点、精准指导、定点扶贫”的方式,集中力量对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实行动态管理,增强扶贫工作实效。
 
  二是创新扶贫方式,彰显扶贫工作特色。
 
  将重点扶贫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重点培植戽口村、莲花池村、营上村等一批示范村。芭蕉侗族乡被表彰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戽口村跻身全国“最美宜居村庄示范”。各乡镇(办)在规划特色民居建设时,将扶贫搬迁对象纳入建设范围,累计6200户扶贫搬迁户完成特色民居建设。紧密围绕“保烟增茶强蔬菜,抓林促药壮畜牧”的思路,全市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00余万亩,年出栏生猪超100万头。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实施旅游扶贫。
 
  三是多渠道综合扶贫,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实施项目扶贫。按照“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每年整合部门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将农村安全饮水、通畅工作、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居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重点贫困村集中,扶持一个改变一个。推进产业扶贫,扶持烟叶、茶叶、蔬菜、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76家。倡导智力扶贫。在实施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提升农民素质。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扎实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四是健全扶贫长效机制,强化扶贫工作保障。
 
  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加强领导,推行“1321扶贫工程”,即每名市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两年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出台《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强化扶贫项目全程跟踪监督检查,增强项目资金安排透明度,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创新资金整合机制。出台《资金整合方案》,按照“统一规划、整合项目、捆绑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部门资金办大事。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任务繁重
 
  按照2736元的扶贫标准,我市尚有扶贫对象17.83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9.56%。农村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扶贫开发任务异常艰巨。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目前主要依靠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帮扶贫困农户,很难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
 
  (二)社会氛围不浓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市),应该说,扶贫开发工作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但按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扶贫新格局,市场、社会关注度不高,参与面不广。
 
  (三)资金整合难度大
 
  尽管从政策方面一直强调各级政府要以扶贫开发规划为平台,把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结合起来,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国家、省、地方的各项交通、农业、水利、国土、教育、卫生、林业、电力、社会发展、城镇建设等专项资金,形成大扶贫格局,但在实际操作时难以落实。
 
  (四)队伍建设滞后
 
  我市本级政府有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办理日常工作,但是在乡(镇)办,负责扶贫不是专职专人,人员变动随意性大;另外,由于扶贫项目具有专业性,扶贫部门人员的相关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专业化,对项目的考察、论证、立项和组织实施以及监督管理工作都存在局限性。
 
  三、几点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特困群体。恩施市尚有贫困人口17.83万人,要在2017年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压力巨大。下一步,重点强化对农村和特困群体的扶贫意识,树立“大扶贫”理念,突出扶贫“全覆盖”,实现贫困群体全部脱贫、城乡居民共同致富,推动综合扶贫工作取得新突破。建议重点抓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龙凤试点建设,带动整体扶贫开发。以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为契机,把试点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围绕李克强总理“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的重要指示,突出扶贫搬迁、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点”,有序有效推进试点建设,将龙凤镇建成“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扶贫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榜样。
 
  二是重点推进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合并村组带来的公路建设为主的国家投入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困难多、任务重,应加大争取国家对民族地区、扶贫地区、西部开发地区资金扶持力度,将农村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土地整理等项目统筹规划,逐步解决,要把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有机结合。目前城郊农村、乡集镇周边、新农村示范区发展较快,但广大的自然村发展建设令人堪忧,要举全市之力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三是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在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把农业产业化尤其是产业链建设作为推动综合扶贫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六大产业链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强力推进。
 
  四是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资源、产业、劳动力集聚吸纳能力,坚持城镇建设与保障民生并重;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并进;扶贫搬迁与促进就业并举。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中心村、居民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把中心城区、乡镇集镇、中心村(社区)、农村居民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高城市与集镇的辐射集聚能力,引导农民有序流动。让新型城镇,美丽乡村同步协调发展。
 
  五是狠抓智力扶贫。说到底解决贫困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在城镇化、产业化同步推进的进程中人是决定因素,提高公民素质,使人变为人才才是长期脱贫的根本,要围绕产业发展开辟人才培训之道,把国家一系列人才培训计划落到实处,只有全民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输血式扶贫才能变为造血式扶贫。
 
  六是整合扶贫资金办大事。全市各有关扶贫职能部门,项目重叠,应在科学谋划的前提下,整合项目资金,推进扶贫大项目的落实,分口争取、统一使用、统一验收,做到既不影响对上争取的项目资金,又切实推进扶贫项目实施,最终实现大扶贫换来大效益。
 
  七是引导社会参与扶贫。山区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全市扶贫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主流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才有扶贫攻坚实现小康的可持续。
 
  八是强化扶贫队伍建设。鉴于全市扶贫工作任务重,统筹协调难,扶贫项目专业性强,扶贫部门应配备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保持相对稳定,各有关涉及扶贫工作的部门、乡镇要明确具有专业水平的专业人才,确保在扶贫工作中纵横联合,实现适应大扶贫格局的扶贫工作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