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文史撷英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文史撷英 >

在长篇章回体小说《五龙镇》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14-12-05 14:43:01信息来源:阅读:

  蔡章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让我以诚恳的心情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光临,感谢三岔乡党委和政府,感谢恩施州作家协会、恩施州文艺理论家协会为《五龙镇》研讨会营造了这么一个浓厚而亲和的氛围,搭建了这么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五龙镇》研讨会在我的家乡得以隆重举行。
 
  下面,我想向大家汇报三点:
 
  第一,《五龙镇》的创作动机。
 
  我今年六十有九,早已赋闲在家。是什么理念驱使我不辞辛劳,撰写这部小说的呢?这得从我的父亲和母亲说起。
 
  父亲蔡文炳(字光亚),年轻时颇负才气,也有正义感,中年后慢慢变得颓丧而不能自拔,到了晚年,几近麻木。在屡遭政治迫害而无法解脱的时候,他便用酒来麻醉自己,自虐般地将自己的生命慢慢引向深渊。尽管麻木和沉沦浸泡着他的生命,但作为人的一种良知依然固守于他那苍老而凄凉的心中。
 
  母亲周尚贞,一生勤劳、善良、厚道而坚韧,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式的中国妇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温善忠厚的女人在惊骇的政治风浪中也难避其害。她一生经历了众多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但她在默默忍受苦难的同时,还在尽心尽力地关心、照顾、帮助比她更困难的人。
 
  父母的一生让我看到了在社会重压下苦苦挣扎的人们所放射出的人性的光亮,尽管这点光亮不足以弥漫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但我有责任用文字把他们的苦难经历、心态轨迹和人品风貌记录下来。
 
  同时,我也清醒地感觉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让这个经历坎坷、饱受磨难的国家焕发了蓬勃生机与青春活力,让中华民族以气宇轩昂的雄姿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是,在人们尽情享受丰硕果实而露出笑脸的时候,在人们为追求物质利益而劳碌奔波的时候,中华民族至善至美的传统道德似乎已经不成为时尚,曾经在历史的天空闪耀着灿烂光辉的“人性之美”也渐渐地暗淡下来。
 
  多年来,我苦苦地求索,曾为中国百姓引为自豪的东方文明和传统美德到哪里去了?曾为先哲们津津乐道的“人性经典”又在何处?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她不正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塊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吗?不正在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那盈盈的笑语中吗?不正在恩施土家儿女那匆忙的脚步声里吗?
 
  千百年来,鄂西南这塊美丽、丰腴而多情的山水,孕育了善良、勤劳、纯朴而独具韧性的土家儿女,孕育了醇美、厚实而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我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被父老乡亲那本能的富有质地感的美好心灵和崇高人格所震撼,从小就受到深厚、古朴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我多么想用我的拙笔、用我的情、我的血、我的心去叙述清末至改革以来土家族那一段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历史,去描绘恩施土家族民情风俗的画卷,去讴歌那些代表传统道德典范的人物,从而张扬土家儿女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
 
  第二,《五龙镇》创作的过程。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在收集材料和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开始了《五龙镇》的创作。2008年10月,我完成了25万字的初稿,定名《蔡家往事》,把它递给宣恩县政协副主席郭大国同志,请他提出意见。他看后,对我说,我们追溯历史,书写历史,不能局限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应该拓展思维,拓宽视野,去表现一个民族的兴衰沉浮,去挖掘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去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揭示一个更深刻、更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题。大国高屋建瓴的大气之言让我折服,于是我着手写第二稿。
 
  经过几个月苦战,2009年3月,47万字的第二稿完成,定名为《五龙镇传奇》。我将此稿送给郭大国同志,请他再赐诤言。同时,我也将此稿分别送给州内的一些知名文化人,其中有州作协副主席覃国平,宣恩县教育局教育科长周光才和宣恩文化局原副局长向香海先生。以上诸位对我的小说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
 
  一天晚上,大国打来电话说:“蔡老师,您的小说写得不错。我和周光才交换了意见,他也有同感。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填补了宣恩县长篇小说的空白。”我听得出来,大国说得很激动,很兴奋。我知道他不全是为我的小说而振奋,他是为恩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振奋。
 
  让我感动的还有向香海先生。香海先生70有余,在精力不济、视力极差、天气极端炎热的情况下,逐字逐句地阅读我的小说,一边仔细阅读,一边圈圈点点,留下文字,记以心得。我每次外出散步碰到他,他都要和我并肩而行,兴致勃勃地大谈特谈我的小说,或褒或贬,令我茅塞顿开。
 
  还有覃国平同志,也对我的小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殷切的希望,或打电话提出意见,或亲自登门给予指点,让我深受其益。
 
  以上诸位的共同意见是:小说粗放有余,细腻不足。于是我按照他们的意见,对小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这次改动较大,增加了不少内容,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上下了一些功夫,由原来的48回扩展到80回,有80余万字,分上、下两部,同时又将书名《五龙镇传奇》改名为《五龙镇》。
 
  2010年元月,我将第三部书稿打印成册后,送给了大国和香海先生,又托人给昔日学生叶贵儒送去一套。
 
  我把第三稿给大国时,恳请他为小说作序,他欣然接受。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将序言写成,递给了我。序言长达五千多字,对小说的诸多元素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其评价之高让我汗颜。当然,大国又向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认为小说太杂太宽,应该在事件、人物、时空等方面有所压缩与合并。
 
  在众多朋友的建议下,我将第三稿作了修改,将80回缩短为50回。第四稿,自我感觉良好,主题更突出,情节更集中,人物形象也更鲜明。二O一二年六月,长篇章回体小说《五龙镇》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前后经历了五年时间。
 
  第三,我的感想和心愿。
 
  同志们,朋友们!不管我的《五龙镇》是否深刻全面地揭示了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近百年间恩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民情的内涵,也不管它对我州文学创作能否产生影响或产生多大的影响,我都不在意。我要说的是,在成书过程中,一些领导和朋友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或为其作序,或摇旗呐喊,或出言献策,或秉笔订正。在我和他们的每次交谈中,其态度之诚恳,语气之温和,言辞之犀利,意见之中肯,让我感动于心,永志不忘。
 
  另外还要特别提及的是,我的四姨爹左孝良老人,他已年近八旬,不仅从精神上给我鼓励,而且还给我提供创作素材,让我在写作中得了不少方便。
 
  长篇小说《五龙镇》的出版引起了中共恩施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坤德同志和州作协秘书长周良彪同志以及《恩施日报》“文化与旅游”栏目主编牟凡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们为《五龙镇》的宣传鼓动以及这次研究会的召开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我还得到了中共恩施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兰英同志、恩施州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田奉培同志、恩施州商务局局长郑东来同志以及中共宣恩县委宣传部部长岳东同志和常务副部长黄式平等同志的热情关怀。宣恩县委宣传部还专门为《五龙镇》举办了首发仪式。
 
  我谨借此机会一并向上述领导和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想,上述领导和亲友之所以这样鼎力相助,不仅在于他们用一颗善良而挚诚的心关爱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老教育工作者、老知识分子,更在于他们心怀一种对党的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他们发现在文学创作的沃土上生出了一株嫩芽时,便倾注满腔热忱去呵护它,珍爱它,施以养分,让其茁壮成长起来,去装点恩施文化的春天。这就是他们对我的爱护、鼓励和希冀的所在。
 
  同志们,朋友们!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应该说,对文学创作我是一个门外之人,只是在家乡父老乡亲传统美德和人性光辉的感召下,凭着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爱好和执着试着写了《五龙镇》这部小说。其谬误和瑕疵一定不少,我恳请各位专家直言不讳地对小说给予针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将奉若珍宝,深藏于我的心中。
 
  值得高兴地向大家汇报的是:从今年初春开始,我把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四十多年来撰写的格律诗词六百余首加以整理、刊误、准备,明年交出版社出版。
 
  同志们,朋友们!我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了,今后只要我的身体和精力还来得及,我将不遗余力地写下去,用我的拙笔用心描绘恩施绚丽的春天,尽情赞美恩施人民美好的心灵,努力表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
 
  谢谢大家!
 
  二O一二年十二月十六
?